来源: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 博士
国盛证券宏观分析师,杨涛
近年来,日本股市、楼市持续大涨,背后是否是日本的消费、经济发生了实质性复苏?近年来我国消费也面临较多问题,日本消费的变化对我国有何启示?如何看待我国消费修复前景?本篇报告延续年度报告思路,从收入和消费倾向角度分析,结合日本、美国、新加坡等海外经验,进一步对2024年我国消费的修复趋势、结构特征作出详细分析。
核心结论:近期日本股市楼市大涨,主支撑包括海外投资持续流入、日企盈利水平创90年代以来新高、企业和居民杠杆率显著走高,不过日本居民消费实际恢复较慢、后续有望开启正循环。对比看,我国消费修复前景可能与日本、新加坡类似,再综合考虑收入和消费倾向、财富效应,预计我国消费将继续修复,但难明显超预期,全年社零增速5.5%-6.5%,关注三类结构性机会。
1、如何理解日本“复苏”?股市楼市大涨主因全球通胀和债务周期重启环境下,日企利润率水平创90年代以来新高、海外投资持续净流入,而消费实际上恢复较慢,消费倾向持续低位,CPI上涨更多是输入型通胀。近期日本迎来30年来最大幅度涨薪,经济有望开启正循环。
2、我国消费能否继续修复?市场对我国消费能否进一步修复、是否会走向日本化有担忧。可从收入和消费倾向两大角度分析:
>收入:短期需财政加大支持,长期靠缩小收入差距、提升财产性收入。 2024 年若无额外政策支持,居民收入增速预计随名义GDP增速小升至6.7%左右,是消费回升的主要动力。
>消费倾向:冲击效应减退是有利因素,但房价下跌、财富缩水可能持续制约,参考日本、新加坡等海外经验,恢复至少还要一年以上。2024年消费倾向可能在68%-69%。
3、消费的结构性特征?参考海外经验,2024年三类消费可能相对较好,一是科技消费品(手机、汽车);二是食品饮料;三是休闲娱乐和黄金消费。
摘要如下:
一、如何理解日本“复苏”:企业盈利明显好转,但消费恢复较慢,后续有望开启正循环
1、原因看,本轮日本股市、楼市上涨,根本原因在于债务周期上行背景下,海外收入和企业盈利好转,日本企业营业利润率升至5.1%,创近年来新高;叠加日元贬值、海外投资流入等因素的短期催化。但日本居民消费恢复较慢、并未明显复苏,主因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2、往后看,日本经济有望开启正循环。2024年日本“春斗”初步结果显示,日本最大工会Rengo争取到的年度工资涨幅达到5.28%,创下30年来最大涨幅。指向前期高增的日本企业盈利有望转化为居民收入增长,从而推动消费和通胀真正回升,开启日本经济正循环。
二、我国消费修复较慢,市场分歧、担忧较大。我国经济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促消费政策也持续推出,但效果有限,消费持续偏弱。市场对消费能否进一步修复有较大分歧,甚至对我国经济是否会走向日本化、进入低欲望社会存在担忧。
三、我国消费能否继续修复?收入回升是主动力、消费倾向持平或微升,消费将继续修复
1、收入:短期需财政加大支持,长期靠缩小收入差距、提升财产性收入
(1)收入现状:增速下台阶,财产、转移收入增速下滑最多,一线城市最“受伤”。整体看,2022-2023年居民收入平均增速5.7%左右,较2019年下降3.3个点,降幅大于名义GDP增速的2.6个点。结构看,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速明显下滑。地区看,一线城市、债务负担较大的省份收入增速下降最多,北上深居民收入增速下降3个点以上。行业看,部分传统高收入行业景气下行,青年人就业压力大,削弱收入预期。
(2)收入展望:短期需加大财政支持,长期随经济增速下行,占比难提升,要靠缩小差距、提升财产收入。短期看,经济冲击发生后,政策支持可有效提振收入;但我国刺激政策主要作用于企业端,对居民端直接支持较少。海外经验显示,如能够加大收入补贴力度,实施减税、发放消费券、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可显著提振居民收入和收入预期。如果不提供额外政策支持,居民收入增速预计跟随名义GDP增速小幅提升至6.7%左右。
长期看,美日经验指向收入增速和名义GDP增速的长期走势较为一致,且多数时期略低于名义GDP增速。我国居民收入的GDP占比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可能难有大幅提升。要实现提升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可能主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是收窄居民收入差距;二是提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为此需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等。
2、消费倾向:冲击效应减退,但财富效应缩水影响显著,恢复可能还要一年以上
(1)消费倾向现状:低位缓慢修复,储蓄意愿高位。2023年居民消费倾向68.3%,高于2020-2022年平均的67%,但仍低于2019年的70.1%。消费倾向偏低的另一面是储蓄率偏高。2020-2023年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速15%,明显高于2017-2019年的6.8%。
消费倾向还有修复空间吗?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在2002-2011年快速下行,消费倾向年均下降1个点;2012-2019年震荡微跌,年均下降0.2个点;2020-2023年受冲击跳降。如没有外生冲击,按第二阶段下行斜率,2023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应比目前高1.8个点以上。
(2)消费倾向展望:冲击效应减退继续支撑、财富效应缩水继续制约,海外经验指向恢复期可能还要一年以上。①冲击效应:我国居民储蓄倾向和国内、全球经济形势负相关,2024年美国经济有望软着陆、走向复苏,我国经济也有望好转,推动储蓄倾向回落、消费倾向继续修复。②财富效应:滞后1年的房价、股价增速与居民消费倾向走势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房价是主导因素,2023年房价、股价普遍下跌,可能继续制约今年的消费倾向修复。房价下跌有可能提振消费倾向吗?参考海外经验,当房价快速下探,居民消费倾向也会随之回落;如果房价只是温和调整,居民消费倾向则可能震荡上行;当前我国房价的影响可能更接近前者。③海外经验: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走势类似新加坡、日本。新加坡放开2年后储蓄率仍高于2019年,指向我国居民储蓄倾向要恢复到2019年水平,可能至少还要一年以上。而日本储蓄率高位震荡,消费没有明显修复,主因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低位震荡,从我国消费倾向近年来趋势看,消费恢复情况应会好于日本。
3、综合看:假设不提供额外政策支持,居民收入增速预计跟随名义GDP增速提升至6.7%左右,消费倾向68%-69%,社零增速在5.5%-6.5%左右,两年平均增速高于去年。
四、消费的结构性特征?通讯、汽车;食品饮料持续较好,短期内休闲娱乐可能保持高增
1、冲击效应:参考新加坡经验,汽车、珠宝、食品饮料、信息通讯、娱乐消费高增。
2、财富效应:参考日本经验,地产下行期,医药、食品饮料、通讯、汽车消费较好。
风险提示:海外历史经验或不可比风险,测算误差、政策力度、地产景气变化超预期。
正文如下:
近年来,日本股市、楼市持续大涨,尤其是2023年日本股市创历史新高,引发市场关注。日本资产价格上涨的背后,是否是日本的消费、经济发生了实质性复苏?
近年来我国消费也面临较多问题,日本消费的变化对我国有何启示?如何看待我国消费修复前景?本篇报告延续年度报告思路,从收入和消费倾向角度分析,结合日本、美国、新加坡等海外经验,进一步对2024年我国消费的修复趋势、结构特征作出详细分析。
一、如何理解本轮日本“复苏”:企业盈利明显好转,但消费恢复较慢,后续有望开启正循环
近期日本股市、楼市大涨。2020年以来,日经225指数、日本房价指数分别上涨62%、18%,尤其是股价已经超过泡沫破裂前的高点。
二、我国消费修复较慢,市场分歧、担忧较大
如上文所述,近年来日本消费并未明显复苏,而我国消费也面临较多问题:
本文借鉴日本、新加坡、美国等海外经验,对我国消费整体趋势、结构特征作出分析。
三、我国消费能否继续修复?收入回升是主动力、消费倾向持平或微升,消费将进一步修复
1、收入:短期需财政加大支持,长期靠缩小收入差距、提升财产性收入
(1)收入现状:增速下台阶,财产、转移收入下滑最多,一线城市最“受伤”
(2)收入展望:短期需加大财政支持,长期随经济增速下行,占比难提升,要靠缩小差距、提升财产收入
长期看,收入增速随经济下行的趋势难以改变。从美日近几十年的经验看,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名义GDP增速的长期走势较为一致,且多数时期略低于名义GDP增速。
短期看,经济冲击发生后,政策支持可短期有效提振收入。但在经济危机时期(如2008-2011年、2020-2022年),收入增速可能短暂接近或高于名义GDP增速,主因工资收入具有黏性,且在危机时期,美日政府提供大规模收入补贴,推动居民收入增速逆势提升。
如果不提供额外政策支持,居民收入增速预计跟随名义GDP增速小幅提升至6.7%左右。
长期看,居民收入占比可能难有大幅提升。与直觉不同的是,我国居民收入的GDP占比接近国际平均水平。从劳动者报酬看,2021年我国收入法GDP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为51%左右,较美国、德国分别低1.8、1.5个点,差距不大。从可支配收入看,我国按照资金流量表计算的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59.3%,略高于德日、低于美国,处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按照统计局调查数据计算的可支配收入占比仅有43%,明显偏低,这可能与住户保护隐私和怕露富的意识增强,部分高收入住户拒绝接受调查,接受调查的部分住户也存在少报和漏报有关[1]。这可能也是十四五规划要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而并未要求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的经济背景。
(1)消费倾向现状:低位缓慢修复,储蓄意愿高位
长期看,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一直延续下滑趋势,2023年居民消费倾向似乎正处于此前趋势的延长线上,这是否意味着消费倾向已修复到位、在一个更低的水平上达到了均衡?
实际上,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2002-2011年是快速下行期,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习惯调整的滞后性导致消费倾向被动下降,由期初的78.3%降至期末的69.5%,年均下降1个点。
>2012-2019年是震荡微跌期,居民收入增速下台阶,消费习惯的调整逐步跟上节奏,消费倾向下降速度明显放缓,由期初的67.9%降至期末的66.3%,年均下降0.2个点。
①冲击效应
从经济冲击后的自然恢复来看,2024年储蓄倾向有望回落、消费倾向有望继续修复。
受预防性动机影响,居民的谨慎保守程度与经济形势负相关。当经济增速提升(如2005-2007年),居民储蓄倾向趋于回落、消费倾向提升;当经济受到外生冲击(如2008-2009年、2020年以来),居民储蓄倾向趋于提升,消费倾向回落。
我国
2024
年
GDP
目标定为
5%
左右的偏高水平,与
2023
年的
5.2%
接近。考虑到
2023
年增速是在低基数上实现,两年平均增速只有
4.1%
左右,则
2024
年
5%
的
GDP
从房价、股价下跌的影响看,2024年可能仍对消费倾向有滞后压制。
居民财富变动会滞后影响消费倾向。
从历史数据看,滞后
1
年的房价、股价增速与居民消费倾向走势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房价是主导因素,股价主要是在大幅波动(如
2015-2016
年)的年份影响较为明显。这应是反映了住房是居民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股票在居民财富中占比较低,因此主要是当期影响。
2023
年沪深
300
下跌
11.4%
,二手房挂牌价格下跌
5.2%
除了上述财富效应,房价下跌其实还有一种“好处”,也即挤出效应的减轻,未购房的居民可以有更多余钱用于消费,那么房价下跌是否存在提振消费倾向的可能?
从日本经验来看,可将其地产下行期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1991-1998年,日本房价自高点下跌45%,年均下跌5.6%,同期居民消费倾向持续回落,指向这一时期房价下行的财富损失效应明显占主导。
>阶段二:1999-2012年,日本房价继续下跌23%,年均下跌1.7%,同期居民消费倾向震荡回升,且走势和房价负相关,指向这一时期挤出效应的减轻可能占主导。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当房价快速下探,居民消费倾向也会随之回落;如果房价只是温和调整,居民消费倾向则可能震荡上行。
近年来,全球多数国家及地区经历了储蓄率先上后下的过程,可大致分为三类:
>高补贴类:如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近年来对居民补贴力度较大,推升居民储蓄率最高提升50%-100%。目前美欧居民储蓄率已回落至接近或低于2019年,恢复效果较好。而中国香港地区的仍明显偏高。
>中补贴类:如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近年来对居民补贴力度中等,居民储蓄率最高提升10%-30%。目前新加坡、韩国的居民储蓄率仍略高于2019年,而中国台湾地区已经明显低于2019年,恢复效果较好。
>
低补贴类:
如中国、日本。近年来中日对居民补贴力度较低,居民储蓄率最高提升
5%-15%
新加坡:放开2年后,储蓄率仍高于2019年,我国恢复至少还要一年以上。在2022年初放开后,新加坡居民储蓄率逐步回落,但截至2023年末仍较2019年高3.8%左右,时隔两年新加坡居民储蓄率仍未完全恢复正常,这可能与居民部门得到的财政补贴力度有限,2023年经济回落有关。且注意到,近年来新加坡工资收入增速走高,达5.3%左右;而中国大陆居民收入增速走低,要回到2019年的水平,可能至少还要一年以上。
中国台湾地区:在2022年10月放开前,中国台湾地区的储蓄率回落速度和中国大陆目前接近,但放开后开始报复性消费,居民储蓄率迅速回落,与中国大陆情况相差较多。
日本:储蓄率高位震荡,消费意愿没有明显修复。
3、综合看,2024年收入回升是主动力、消费倾向持平或微升,消费将进一步修复
居民收入方面,如前文分析,假设不提供额外政策支持,居民收入增速预计跟随名义GDP增速小幅提升至6.7%左右,这是2024年消费继续修复的主要动力。
消费倾向方面,如前文分析,考虑到2012-2019年的下行趋势,2024年消费倾向的上限是69%左右;综合考虑冲击效应减退、财富效应缩水的影响、以及新加坡等海外国家修复经验,2024年消费倾向可能在68%-69%左右,较2023年持平或微升。
综合居民收入、消费倾向的假设,对应社零增速在5.5%-6.5%左右。
四、消费修复的结构性特征?通讯、汽车、食品饮料表现持续相对较好,短期内休闲娱乐消费可能保持高增
1、冲击效应——参考新加坡经验,汽车、珠宝、食品饮料、信息通讯、娱乐消费高增
新加坡2022年初放开,2023年是新加坡放开的第二年,其消费变动趋势可作为我国2024年消费复苏特征的参考。可发现:
>商品消费中,汽车、食品饮料、珠宝消费增速相对最高;
>服务消费中,信息通讯、娱乐消费增速相对最高。
当前我国正处于地产下行周期,地产下行对消费主要是负面影响
地产下行直接拖累地产链和汽车消费。地产链消费(家具、家电、建材)占社零约7.1%,汽车消费占比约10.3%,和地产销售也有较强的相关性,地产下行对其有负面影响。
地产下行期,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消费降级,医药、食品饮料、通讯、汽车消费相对较好。
参考前文日本房价跌幅阶段的划分,日本地产下行前期(
90
年代),医药、食品饮料、汽车消费相对较好,地产系消费大幅下行。日本地产下行后期(
00
一是通讯(手机)、汽车这类科技消费品,表现持续相对较好;
二是食品饮料这类必选消费,表现持续相对较好。
三是休闲娱乐、黄金消费,短期内可能保持高增。
风险提示
1、海外历史经验或不可比风险:本文分析过程中借鉴了较多海外经验,但各地实际情况可能有较大差别,海外经验可能不适用于我国。
2、测算误差超预期:受测算假设、统计口径等影响,本文对消费的测算误差可能较大。
3、政策力度超预期:如中央加大对居民支持,如发放消费券、降低个人所得税等,可能推动消费超预期反弹。
4、地产景气变化超预期:目前地产市场预期较弱,房价持续下行,房企继续暴雷、地产“硬着陆”风险仍存,可能导致对消费的拖累超预期。
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涛,国盛宏观分析师;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刘安林,国盛宏观分析师;穆仁文,国盛宏观分析师;朱慧,国盛宏观分析师;薛舒宁,国盛宏观研究助理。
[3]《全面复盘日本居民“缩表”》2023-07-05
[4]《中国居民储蓄:现状、趋势与影响》2023-01-13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4年3月23日发布的报告,《从日本股市楼市大涨,看我国消费前景》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熊园 S0680518050004 xiongyuan@gszq.com
杨涛 S0680522070001 yangtao3123@gszq.com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